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維護生命醫護人員所受的迫害

本月初曾到馬尼拉參加世界天主教醫生會的會議,亦於會議中發表演說,分享了當年在倫敦受訓時,遭一名律師欺負,意圖迫我參與墮胎程序。雖然他未能強迫到我,他卻事後書面投訴並誣衊我,但幸好顧問醫生明白我的立場,事件終於不了了之。

另一位講者分析了澳洲維多利亞省墮胎法律對維護生命醫護人員影響。那省的相關法律基本是不容許醫護人員,用良心抗拒為理由,避開參與墮胎程序;不肯直接參與的人士,一定要把病人轉介給一位一定肯為她進行墮胎的醫生。他亦提及當局以欺凌手段,煩擾一些維護生命的醫療機構。

由於有數位講者因某些原因不能參加會議,大會在那時段安排了波蘭的查贊教授,分享了他被波蘭當局迫害的過程。其實他因為堅持不肯墮胎,早已在十多年前被當局開除了一次,後來再到另一間醫院和大學工作,但今年又因為不肯墮胎,再被當局開除。這種堅持為真理作證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歐陽嘉傑醫生

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平機會「歧視條例檢討」的歧視問題

平機會的「歧視條例檢討」公眾諮詢,可能推動了不同形式的歧視 。 把「事實婚姻」當真正婚姻看待,亦可算是對真正婚姻的逆向歧視 。 宗座家庭委員會於2000年發表了一份名為《家庭、婚姻和事實結合的文件,第10條指出如果把事實結合和真正婚姻看齊,意識上已歧視了婚姻,因為婚姻已被貶為另一種同居關係 。


採用人工生殖科技(包括試管嬰兒科技) , 其實歧視了兒童 。 天主教教理第2378條指出「嬰兒不是該有的,而是恩賜的。「婚姻至高無上的禮物」就是一個有位格的人。不該把嬰兒視為被佔有的東西,如果這樣,將成立所謂的「對子女有權利」。在此領域內,唯有嬰兒才有真正的權利:就是「應該是父母夫妻之愛的特有行為的結晶,也應該有從受孕的一刻被尊為人」的權利。」把不育夫婦的權利凌駕於孩兒的權利之上 ,  亦真真正正地歧視了兒童 。要把人工生殖科技開放給「事實婚姻」人士便增加了這種對兒童的歧視 。



歐陽嘉傑醫生

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平機會的歧視盲點

大家都知道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正在為「歧視條例檢討」進行公眾諮詢 . 雖然諮詢文件的第二章(第2.332.43節)有討論殘疾歧視,又在其第7題向公眾諮詢有關殘疾歧視的問題,平機會一向都似乎對一種極端的殘疾歧視視而不見 - 本港是可以用胎兒殘疾為理由而進行墮胎。 

香港法例第212章第 47A 條第(1)(b)款允許醫生以"嬰兒如果出生,極有可能因身體或精神不健全而致嚴重弱能"的理由,為孕婦終止妊娠。在這法例下,胎兒的殘疾根本是為他招致殺身之禍的原因,所以一定形成一種殘疾歧視,而且是一種極端的歧視,因為有了殘疾便要死亡。在世界很多地方,90%患有唐氏綜合症的胎兒是被醫生墮胎殺害的。這般法例的濫用更可以用來殺害患有兔唇裂顎等輕微殘疾胎兒  


平機會這個殘疾歧視盲點,真的令人感到失望。大家都希望平機會,不會繼續對這種殘疾歧視視而不見,並希望它會盡快消除這種殘疾歧視



歐陽嘉傑醫生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事實婚姻平權的惡果

近日教會呼籲信眾,就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的「歧視條例檢討」公眾諮詢作出回應,反對平機會為事實婚姻平權。事實婚姻平權的其中一個後果,是會把同性婚姻合法化,但除此之外,事實婚姻平權亦會影響一般男女成家立室,因為它直接鼓勵不負責任行為和態度,令整個社會變得更加不負責任,嚴重傷害社會整體利益。原因是淺而易見:平機會的建議,把「事實婚姻」當真正婚姻看待時,便要社會提供給不肯負上婚姻責任的人士,等同肯負上婚姻責任人士的福利,直接鼓勵不負責任行為和態度。除了大大增加了社會福利開支外的憂慮,社會是不應該鼓勵不負責任的行為和態度,因此事實婚姻平權是不可以接受的。

事實婚姻沒有現時在本港婚姻,一定要是由一男一女組成的限制,所以可以包括男男或女女的同性事實婚姻;因此平機會的「歧視條例檢討」公眾諮詢,可以被視為平機會偷偷的進行同志平權的造法。當平機會正在委任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性別研究中心,進行「有關立法禁止性傾向、性別認同及雙性人身份歧視的可行性研究」時,又同時建議事實婚姻平權,平機會有推動 LGBTI 之嫌。


歐陽嘉傑醫生

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同性婚姻 指鹿為馬

指鹿為馬」是指故意顛倒是非黑白,歪曲事實的真相它來自秦末趙高以指鹿為馬,來測試朝中大臣怕不怕他的故事。「指鹿為馬曾用於香港廉政公署的廣告中,亦最近被民主派用來形容中央把其「落閘方案」推作為普選的重要一步。其實「同性婚姻,甚至同志平權又有沒有同樣地歪曲了事實真相呢

作為公教徒,我們承認婚姻的雙重目的…[] 夫妻的幸福及生命的傳遞。 (天主教教理,第2364條)由於同性婚姻」不可能達到真正婚姻的雙重目的我們絕對沒有理由,視同性戀者結合與天主計劃中的婚姻與家庭,有任何程度上的類同或稍微相似之處。(有關賦予同性配偶法律地位建議的考慮, 第四條)既然如此,將同性戀者的結合說為同性婚姻」,必定有「指鹿為馬」之嫌!



歐陽嘉傑醫生

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冰桶挑戰有何問題?

冰桶挑戰正在瘋靡全世界,為提高大眾對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 (ALS,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一種運動神經元疾病Motor Neurone Disease) 的認識及為對抗此病的慈善機構籌款。大家會在社交媒體上見朋友接受冰桶挑戰,甚至自己也參與了挑戰。但冰桶挑戰其實存在了一些生命倫理問題

提高大眾對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 (ALS) 的認識,本身是沒有問題的;而為對抗此病的慈善機構籌款也不應該有問題。若善款是用來支援患病者及其家庭,這當然是無問題的。用善款去資助科研尋找治療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卻可以存在生命倫理問題的。以冰桶挑戰籌款的主要慈善機構 ALS Association (ALSA)  ALS Canada,都會資助胚胎幹細胞研究,而胚胎幹細胞研究是要毀滅人類胚胎 (因而殺害了其中的人命),所以天主教教會不能支持胚胎幹細胞研究 : 
「培養人的胚胎,作為可利用的生物原料,是不道德的」。(天主教教理 2275)

天主教教會不會因為 ALSA  ALS Canada 支持不合乎倫理道德原則的胚胎幹細胞研究而阻止教友參與冰桶挑戰,但捷醒教友們要選擇捐資助沒有倫理道德問題的組織:

如想捐款支持醫療研究,可考慮以下機構:
John Paul II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www.jp2mri.org)
Deveber Institute (www.deveber.org)
如想捐款支援ALS病人,可考慮以下機構:
Team Gleason (www.teamgleason.org)

(組織名單出自生命恩泉的網誌 : http://life.fountainofloveandlife.org/blog/ice-bucket-challenge/ )



歐陽嘉傑醫生

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因維護生命而受迫害的查贊教授 (Prof Bogdan Chazan)

查贊教授 (Prof Bogdan Chazan) 是一位波蘭的婦產科教授,在華沙的聖家醫院工作並擔任其婦產科主任。今年六月,由於他拒絕為一名婦人進行墮胎,又不肯把她轉介到其他醫生給她墮胎,被市長解僱。那婦人是以試管嬰兒科技懷孕,查贊在產前疹斷時,發現胎兒的腦部有嚴重殘障,但反對墮胎的查贊教授,不但不提意墮胎,反而向那媽媽推介初生嬰兒善終服務。

查贊教授是一位虔誠的公教徒,活躍侍奉本地的天主教醫生團體及世界天主教醫生協會。他是 MaterCare International (一個附屬世界天主教醫生協會,為非洲貧窮國家的產婦服務的慈善組織) 的董事。他亦在上次世界天主教醫生協會會議上演講,有意試管嬰兒科技和維護生命的議題。

查贊教授這樣被解僱,是嚴重地侵犯了他的宗教和良心自由。世俗社會現已把墮胎列為一樣醫療程序,但墮胎始終是殺死了一條人命,根本不應與醫療程序相提並論。雖然法律可能在一些指定情況下容許進行墮胎,但合法不一定合乎倫理道德 : 香港的法律是在有限度的情況下,把墮胎非刑事化而並沒有把墮胎合法化。在一個多元化社會平衡不同聲音的訴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週的公教報社論亦提及查贊教授被解僱一事,又探討良心抗議 (conscientious objection) 的課題 - 大家可上網參考



歐陽嘉傑醫生

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宗座生命學院集論衰老、殘疾

宗座生命學院,於二零一四年二月二十至二十一日,舉行了第二十次大會。主題為衰老及殘疾。
隋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人類在世之生命得以延長。除了帶來長壽之外,也帶來了一大批有某些殘疾的老年人。
事實上,全球六十歲以上的人口比五歲以下的多;而在二零三零年,六十歲以上者就會比十歲以下者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十億人是殘疾人仕,而當中四份之一是老年人。
很多殘疾其實跟活習慣有關。加上年紀老邁,以及一些疾病如中風、心臟病、糖尿病、關節炎、老人痴呆症,以及它們帶來的後果,形成了各種殘疾。而發病率則與貧窮問題,和他們可得之有限度醫療服務有關。
不少國家因老年人和殘疾人仕的人數上升,需要提高照顧他們的支出。世界各地對醫療服務的憂慮也加深了︰如醫療服務的分配、可行性、質素及財政上的持續性等等。也有人懼怕,在不久的將來,醫療問題最終會在社會不安穩的情況下崩潰。
公教社會輔導可以透過兩大宗旨︰團結和輔助,解救這個問題。前者可促進殘疾人仕與家人及親屬間的聯繫,形成基本的社交網絡,更是政府資助以外的另一個解決方法。輔助則可讓老年人變得開懷,不再依賴藥物,更可讓他們得到解脫。有些人亦提到有需要改變醫療服務提供之模式,強調防患未然及對他們的教育。
老年人與殘疾人仕被視為社會中的弱勢社群。現代人對他們有著兩種不同,甚至是矛盾的看法。在一方面,一些有愛心、正義、反歧視的人要求大家關注這些有需要的人。另一方面,享樂主義及功利心態令人嚮往完美及長生不老、青春常駐的生命,也令人難以接受弱勢社群的脆弱與依賴。後者強調自我照顧及自我實現,會導致這些弱者只可以安樂死及協助自殺來解決自身的殘弱。
這矛盾於二零零八年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曾出現。雖然裡面有些能夠保護殘疾人仕的正面元素,但羅馬教廷因其首次承認墮胎是基本權利而沒有簽約。
法國倫理學家Marie Jo Thiel認為關懷殘疾人仕的時候,不只視他們為有需要、脆弱的,同時,根據人權和護理倫理給予他們權力,視他們為兄弟姐妹。
衰老是種神秘的狀態,科學試圖滲透,甚或征服它。人均壽命在過去一百年間上升了三倍。我們可以再延長我們我壽命嗎?現代醫學的目標似乎是要製造沒有殘疾的長壽。有許多研究者試圖找出人衰老的原因,要將其停止甚至逆轉。再生醫學的目的是通過幹細胞療法更換受損的細胞和組織。不過我們必須想一想︰值得這樣做嗎?代價是什麼?生命真的可以被無限延長?能免疫殘疾的藥是否藥物存在的最終目標?基督信仰為我們帶來永生的另一個意義。
正如教宗方濟各對學院成員講話時所說的︰「健康固然是個重要的價值,但它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價值……老年人所經歷最嚴重的剝削,並不是身體的虛弱,也不是因身體殘弱所導致的殘疾,而是被遺棄,被排斥和愛的剝削。」
譚傑志神父

2014年7月5日 星期六

非法、犯法、惡法

佔中公投是「非法」而佔中是犯法。甚麼是惡法呢?

非法是不合法,所以可算是和犯法同義。但佔中公投是一次非政府的投票活動,而投票表決是一項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活動,一般不會是非法的。如果說因為政治敏感的議題而不應舉行投票,那麼有政治議題民調也應當作犯法的。但顯然這些民調不斷地在本港舉行,而舉行政治議題民調的人和機構還未被捕,又沒有人可以指出這些政治議題民調是觸犯了那些法律,因此這些民調和佔中公投應該不是非法的

佔中是公民抗命,當然是犯法的,但雖然市民一般不應犯法,但有時犯法也不一定是錯的。如果國家或地方有違反天理和公義的惡法,公民是有責任為公義而犯法的。難道我們忘記了孟子也曾叫正人君子,有必要時便要去捨生取義。但盡管「一個政府濫用權利來壓迫國民。在這種情況下,國民對政府所命令在客觀上有益于社會公共福利的事仍須服從﹔但是他們可以為了保護本人和同胞們的利益,在不越出倫理和福音所容許的範圍內,對政府的濫用權利作出抗拒。」(天主教教理第二二四二條,後為CCC2242)教友可否參佔中,便要根據這段訓導去抨估。

其實教會一向是叫人去奉公守法的:「國民的義務是同政府合作,在真理、正義、連帶責任和自由的氣氛下,致力于社會的建設。」(CCC2255)但如果政府的惡法要人民做一些違背良心的事人民便要拒絕服從這些惡法:「如果執政當局的命令違背道德的要求,國民憑良心有責任不去順從。」(CCC2256)其中的例子包括容許墮胎的法。某此國家或地區是不容許醫生因良心理由而拒絕參與墮胎;當地的公教醫生其實仍是有責任拒絕參與墮胎而犯法的。

公教政客也受惡法影響;「遇到本質上不義的法律,例如准許墮胎或安樂死的法律,政客絕不應該 投下贊成的票」。(生命的福音第七十三條)信理部於2003年發出的『有關賦予同性配偶法律地位建議的考慮』的第十條,亦清楚列明公教政客對惡法的道德責任: 在立法團體首次審議〔惡法〕的法案時,公教立法者有道德義務清楚並公開地提出反對。若〔惡法〕已開始實施,公教從政者應盡量使人知道他的反對; 如果無法完全廢除這樣的法律,〔而〕公教從政者 對這法律的「個人立場是堅決反對」,而這立場又是眾人皆知,並避免了惡表的危險,他便「可以支持限制這法律所造成的傷害的法案,或支持減輕這法律對大眾輿論及公共道德造成的不良後果的法案。」


歐陽嘉傑醫生

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不做變性手術可否讓跨性別者以新性別生活?

城中熱門話題之一,是可否在法律上承認跨性別者 (包括未完成變性手術的人)的「新性別」?立法會正審查將本港的婚姻法律修改,以迎合終審庭對W 小姐一案的審判。修訂案原本以終審庭的裁決,只讓接受了整系列變性手術的人,在本港婚姻法律上,以「新性別」結婚。修訂案更把跨性別者所須要進變性手術列入法律中。但有此人士卻認為香港可以邁向一種不用動手術的性別確認權法律;這又是否可以接受呢?這種法律可以發生那些問題?

我們可以向外國借鏡。有些西方國家或地區,已容許這些未完成全套變性外科手術的人,被確認為屬於新的性別。但問題又隨之而發生:有一位外觀女性化的跨性別男士(CF君)雖然還擁有男性性器官,在美國某州獲得使用女厠和女更衣室的權利。但CF君多次在女更衣室被其他女孩或女士看見她的男性性器官。當一些使用女更衣室的女童告知其家長,而家長們因而投訴,當局只可以指出CF君有使用女更衣室的權利,而他們又有責任維護這權利,只會叫那些不願意見到CF君性器官的人士,使用女更衣室的一個特別區域。這種踐踏了眾人利益來維護一小數自私人權利的法律,是絕對違反公義的,所以不應該在任何國家或地區通過。

此外又有些地方,會把兒童包括在這樣的性別確認權法例內,令患了性別焦慮症的孩子,可以選擇以另一性別生活。但大部分的兒童患者都會在成長作出自動調正,即使在沒有治療或介入下,病情往往會自動減輕,甚至痊癒。其實只有5% 12% 的兒童患者,會演變成青少年/成人性別焦慮患者。如果太早給孩子作了選擇,而日後病情轉好,孩子要回復原本性別生活,便會更加困難。

因此這種不用動手術的性別確認權法律不適宜在修改本港婚姻法律的時候作出考慮。至於香港社會可否接受性別確認權法,便可讓社會日後再探索。


歐陽嘉傑醫生

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疫苗的倫理爭議


近日有報導指由於生產線曾出現問題,全世界水痘疫苗短缺,可能影響本港兒童接種疫苗的情況。雖然水痘疫苗並不是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的一部分,但翻查之下,原來水痘疫苗是一種「問題疫苗」。為什麼水痘是「問題疫苗」?「問題疫苗」有什麼問題?它們有什麼疫苗的倫理爭議?

其實有兩種「問題疫苗」,有不同的倫理爭議︰一種是因為其生產過程會涉及「不法生物材料」,而另一種是性傳染病或其後遺症的疫苗﹙如俗稱子宮頸癌疫苗的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本文只會討論前者,後者可能在另一篇貼文交代。聖約望保祿二世的通諭「生命的福音」第十四段提到人工生殖技術所產生的多餘胚胎,會成為「生物材料」,來作醫療科研用途。但其實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有科學家用新鮮墮胎嬰孩屍體的組織,培植細胞品系,用作培植過濾性病毒及製造不同的病毒疫苗。其實今天仍然運用的疫苗,亦有採用這些不法生物材料製造的,包括近期全球短缺的水痘疫苗及德國麻疹疫苗

信理部於二零零三年收到了美國團體 Children of God for Life 來信諮詢有關這些以不法生物材料製造疫苗的倫理問題信理部將問題交給宗座生命學院研究,而後者於二零零五年發表文件評論這些疫苗 (Moral Reflections on Vaccines Prepared from Cells Derived from Aborted Human Foetuses)宗座生命學院指出家長是有重大的責任使用其他(無問題)的疫苗,但他們亦有責任對於那些問題疫苗提出良知抗議但在無其他選擇下我們既要挑戰現有疫苗的倫理立場以鼓勵其他合乎倫理道德的疫苗的發展;亦可以運用有問題疫苗去保障兒童、孕婦和社會人口的健康盡管這類問題疫苗的運用可以在現有環境下合乎若干倫理原則這只不過是為了避免傷害兒童、孕婦和社會人士的利益而已但疫苗的運用不代表疫苗的製造、銷售是道德的。此外其運用所涉及與邪惡的合作是迫不得已的,而這些不義的選擇是要盡快被取締的

信理部於二零零八年發表的「人類尊嚴」訓導亦指出有時候嚴重的理由可以准許使用不法生物材料製成的疫苗但家長需要表達對疫苗的反對並要求醫療體系提供乎合倫理道德的選擇(35)

美國教友可溜覽 Children of God for Life 的網站 (www.cogforlife.org ),而取得有關那些在當地通用疫苗的資料,那些疫苗是利用不法生物材料製造出來的,可以作出適當的選擇。美國天主教醫生會支持教友在無其他選擇下運用問題疫苗,亦呼龥教友們表達對疫苗的反對並要求醫療體系提供乎合倫理道德的選擇。至於本港教會,生命倫理小組正在聯絡天主教醫生協會及天主教護士會,籌備發表有關本港通用疫苗的資料,其中那些疫苗是利用不法生物材料製造出來的。小組亦考慮成立關注小組,一方面監察問題疫苗事態發展,另一方面遊說本港醫療體系提供乎合倫理道德的疫苗


歐陽嘉傑醫生

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

兩款流行的靈魂病毒

在全城熱門話題之一:同志平權的討論中,往往出現了以下兩種論調,促請基督徒接納同性戀和同性婚姻:基督的大愛為何不能包容/接納同性戀;和既然大家都是罪人,為何要針對同性戀,把這種行為定位成罪行?但這兩種想法其實都是錯的,但由於它們似是而非,所以會令很多人誤入歧途。這兩種想法真正是近時流行的兩大靈魂病毒

為甚麼基督的大愛不能包容/接納同性戀? 基督的大愛其實是接受有同性性傾向的人士,但愛一個人不等於縱容他的任性。一位Facebook朋友介紹了一篇由一位同性戀的天主教徒的網誌 Gay Catholic and Doing Fine (http://lifeteen.com/gay-catholic-and-doing-fine/):作者比喻一位同性戀的人,是一位愛吃沙的小孩子。教會便像其母親,阻止他吃沙傷害自己。但為人父母的人更可聯想到孩子們愛吃雪糕、炸薯條和喝汽水。深愛子女的父母不會讓子女只吃雪糕、炸薯條和喝汽水,因而引致營養不良及生病,所以父母會限制或阻止他們吃雪糕、炸薯條和喝汽水,並與此同時確保他們均衡飲食,令他們可以健康地成長。基督的大愛不是不能伸展而包括有同性性傾向的人士,但既然愛他們,就不想見到他們以同性性行為,不斷地傷害自己的身體和靈魂,因此要堅決地說:「同性戀行為是嚴重違反貞潔的罪。(CCC2396)

至於第二款靈魂病毒,就最好以兩月前一次在Facebook社交網站的一些回應作為實例。某朋友轉戴了一段關於美國高院支持同性婚姻的裁決及當地華人基督教教會的反應,被其友人指是教會濫用了神的名字進行歧視。那人又以聖經中耶穌所說的一句來反駁他人:「 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他。」(約8:7)他本想用耶穌那句說話,叫人只要去愛便可以,而不要計較對與錯。但這真真正正是斷章取義了。其實耶穌(真正無罪的那一位)並不是要廢除罪惡,而是要人給那些會改過自身的人們多一個機會。當眾人離開之後,耶穌對那淫婦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罷,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11

當然我們大家都是罪人,亦不配審判誰人有沒有犯罪,但如果某些行為客觀上是一種罪行,而我們又不提醒那些有機會犯罪的人,那麼我們在道理上亦要為那些人的犯罪,負上一些責任。此外,若我們也愛這些有機會犯罪的人,我們也應該不想他們犯罪,因此我們的愛心也會促使我們,提醒他們某些行為是罪行,並勸喻他們避免那些行為。

事實上還有另一款理念上的病毒:有些人會用反歧視的概念,為同志爭取同性婚姻。但信理部於二零零三年發出「有關賦予同性配偶法律地位建議的考慮」中第四條指出「我們絕對沒有理由,視同性戀者結合與天主計劃中的婚姻與家庭,有任何程度上的類同或稍微相似之處。」既然兩者不同,理當有不同的處理方法。那篇訓導的第八條又指出「尊重和不歧視他人的原則,並不能用來支持認可同性配偶結合的法律地位。拒絕向﹝同性配偶的結合﹞賦予婚姻的社會及法律地位,並非不公義的事;反而是公義所要求的。」

(至於平等與歧視的討論,可閱讀201212月在本網誌發表了的文章http://catholic-bioethics.blogspot.hk/2012/12/blog-post.html


歐陽嘉傑醫生

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生命倫理的藝術

生命倫理與藝術若似沒有什麽關係。藝術可不可以對生命倫理的問題作反省呢?

基於羅馬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命倫理暨人權教席(UNESCO Chair in Bioethics and Human Rights設想為一個打開人與人之間和我們之間對話的形式,以探討影響人類生命和心靈的問題。探索建立一種對於這些人生問題——生存和死亡的思索和討論的方式。我亦是這個組織的研究員之一。

這教席意識到需要以知識和責任,充分應對新的生命倫理問題,以尊重每個人的尊嚴和權利。與此同時,有必要以創新的方式去處理這些問題,主動地預先思考和解決問題,而不是處於被動。教席旨在建立一個由多元的生命倫理學思想領袖組成的論壇。以尊重和友善的合作精神,根據2005年「世界生命倫理與人權宣言」,期望傳達一個共同的框架,去指導生命倫理原則上的應用。

由於我們的世界每天都在改變,我們的技術飛躍了界限。人體如何受這些進步的技術影響結果我們的下一代會經驗甚麼影響這一切都有益嗎?我們應否花時間和精力考慮利弊?
藝術家栽種善良的思想,通過視覺創造真與美。雖然藝術家來自不同的背景,但走在一起成為一體的方式是十分重要的。藝術促進團結。我們想邀請藝術家去探索什麼是好的和壞的、親身發現關於人類的真理、認識到弱勢群體的固有尊嚴、並捕捉良好行為的美麗,創造加深人類生活價值的藝術——藝術和生命倫理的結合。

2010年的第一屆生命倫理藝術比賽開展了一個對全球藝術家的號召:演繹出尊重多元文化及憐憫所有人類生命的倫理意念。主題「以驚嘆和憐憫啟發對人類生命的深思」由「世界生命倫理與人權宣言」第8和第12條所構想而得來的。11件由國際評審團選出的作品,在2011年的羅馬多元文化和宗教研討會及會議中展出。紐約聯合國畫廊和休斯敦展覽場地也有展出作品。

去年又舉辦了第二屆的藝術比賽。題目是「懷著對各種文化和宗教的尊重,創作一幅影像,並說明生命科學對當世和後世的影響。~ 彰顯愛、憐憫與關懷」。比賽分為三個組:美術,攝影及13- 17歲的學生。國際評審團已從每個類別中選出五名優勝者,而學生組的最優秀作品獎更加由香港學生奪得。來自18個不同國家的藝術家提交了各種媒介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影像以作出回應。獲獎的15件作品曾在2013122-4日於香港浸會大學香港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元文化及宗教會議期間展出,亦在去年126-8日在於海港城美術展出。
今年2014224日至37日也將在香港大學展出。如欲欣賞作品,亦可瀏覽www.bioethicsart.org

這是獲最佳表現獎的一幅帆布油畫,作品名稱《Casti Connubii 聖潔婚姻》畫家Giovanni Gasparro畫家Giovanni Gasparro的聲明:這件藝術作品「聖潔婚姻」,是指教宗庇護十一世一份同名的通諭。該通諭鼓勵我們尊重人類的生命,並反對優生學家的說法,指出墮胎嚴重地侵犯後代的權利與尊嚴。在畫中有許多成人以手抓住托住一個嬰兒。這些手代表科學對後代的保護與支特。畫家認為這些手是輔助生命的設備,而不是熱衷於否認生命的工具。新生物醫學的崇高目的仍是所有社會和宗教人士該嚮往的目標。但是優生學理論卻在人的定義中引入了一個主觀武斷的因素。科學不得不反對那些贊同篩選人類的理論。有些人視生理或心理的特質為零件,企圖把那些零件合成一個新人。這種想法,使人極難接受 1940教宗庇護十二世堅決反對優生學與反猶太主義。他在一個聖職部法令中,回答了這個問題:「有種人在身體或精神上有缺陷,不但對國家沒有絲毫貢獻,反而是個負累。能把殺害他們的行動合法化嗎?」該法令說:「不能,因為這樣做,會違反自然定律和天主的教訓。」

對這次的比賽,香港畫家靳埭強博士說:「學生組的水平很高,而且參賽者都選用了不同的媒介,風格亦有所不同。而作品中令他最印象深刻的是《我是一棵樹》,因為有很多參賽作品都以手為主題,但這作品中的「手」所表現出的感覺卻截然不同。因為作品的構圖和用色十分大膽,感性的筆觸表現出畫中的樹在 發光和發熱,擁有生命力,令人感受到作者對生命的熱情。另外我也喜歡藝術組內一幅名為《與生俱來的權利》 的作品, 很有東方宗教藝術的風格,畫面細緻的圖象呈現著豐富的層次,表現了不同宗教融和的精神。而整體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攝影組的《埃塞俄比亞的阿法爾婦女》, 明亮且對比 的色彩使整個畫面有強勁的衝擊力。相中女人的表情雖然沒有歡樂,但內裏卻有深層次的人性關懷,使人感受到歌頌及喜悅 的情感,表達了人與自然的密切的關係,以及生命的存在和美麗。」

另一位香港評審黃譚智媛醫生說:「藝術比賽中的學生組通過不同的藝術媒介和設計理念,凸顯了與生俱來的同情心。 因「無性繁殖」而產生身份的喪失,可從兩幅得獎作品《是獨一無二的嗎?》及《失去面孔》中清楚看到。兩件作品都各以自己的方式及令人信服的圖像刺激觀眾的注意力,前者在中央部分,後者則在背景中。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品,如果作為香港生命倫理學教學的工具,對多學科學生的學習經驗,將有顯著的幫助。」
來自美國的一位生命倫理學者兼評審Colleen M. Gallagher說:「今年的比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 ,比賽本身已是一項傑出的成就。來自這麼多的文化的作品,讓那些看到作品的人對在其他地方的人如何體驗脆弱性、對生命的疑問、表達惻隱之心、挑動我們的思考及對醫學的理解。

我認為藝術在生命倫理討論中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人有話,「真善美全」。我相信,藝術在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表現道德,能散發一種特殊的光。

譚傑志神父

2014年1月17日 星期五

「沙士」與醫護人員的挑戰

於九月上旬,我於香港出席了一個名為《SARS倫理反思與前膽》的座談會。於二零零三年,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簡稱非典型肺炎、沙士)對香港帶來特別嚴重的破壞。約一千八百人受感染,其中三百人死亡,有三名更是醫護人員。香港天主教教區生命倫理小組轄下的生命倫理資源中心,在不同醫院、護士及醫生團贊助下,舉辦了是次學術活動。
事隔十年,現在我們可冷靜回顧,當時的醫護人員,在冒著性命危險下,救活、治療「沙士」病者時,所面對的種種挑戰。以下四種醫患關係的角度,可作為應用在沙士患者上的醫護服務的不同範例,即軍事角度、行業責任、法律與商業,及職業與使命。這四個概念,在某程度上奠定了醫療服務的提供者會如何看待「沙士」患者。

軍事式抗疫
醫生與護士在沙士困境時被視為前線人員。現今醫護人員的培訓,雖已從原本傳統的軍事訓練模式擴展。不過從護理站、查房、內部工作人員、分流等等的術語中,我們還是可見到一點點軍事色彩。醫護人員要與他們的「敵人」對抗,甚至會因此犧牲性命,他們單是在實習時期已經要披星戴月,在夜值勤照顧病者。在沙士疫症爆發時,醫生護士們除了要以此模式「打仗」,還得自我隔離,不得回家,他們每天就此賭上自己的性命,與沙士背水一戰。

醫護人員的職責
這個模式的醫患關係著眼於醫生和護士們服務人群的職責,與警察、消防員、船長等行業沒有分別,都是「為公眾服務」。市民大眾認為這些「公僕」必須有職業操守,即使在緊急情況中,也不可放棄任何生命;若火警現場還有人未能脫險,消防員一定要不顧性命,闖入火海救人。同樣,醫護人員在廣泛傳染性疾病肆虐之時,也不得放棄任何病人,這樣會被之視為不專業,也不為大眾所接受,就像哥斯達協和號觸礁事故中,肇事船長因拋棄困在船上的乘客而自保遭到控訴。所以,在沙士時期,盡忠職守的醫護人員們會因為他們堅守專業精神而備受頌揚。

商業觀點與法律責任
在現今商業社會中,醫患關係有時會因預先制定的合約,而成為一種主顧關係。據此概念,病人是聘用醫生去實行合約訂明的醫護服務。而且,在「貨不對辦」時,病人還可就此提出訴訟。由此觀之,醫護服務漸趨功利計算化,經濟與效率考量不時凌駕於病人的需要之上。另一方面,醫護人員也有可能選擇退出這「合約服務」,以免自己或家人承受風險。

職業與醫護人員的使命
醫生護士的召叫並不簡單,也不止單純的專業服務。事實上,醫護工作包含著比醫護人員本身更偉大的使命。正如埃德蒙‧佩萊格里諾博士(Dr. Edmund Pellegrino)所說,這種態度將構成一種把醫護人員和病人綁在一起的契約關係。醫護人員們需要實踐謹慎和正義這些美德。再者,對醫學來說,忠誠信任的美德尤其重要,因為病弱者把自己交托於醫護人員慈悲的手中,讓他們照料。另外,醫護人員有著特別的技能與職務,應該要有自謙的美德。
說到自謙,其實並不表示醫護人員在照顧病人時,應盲目地犧牲性命、健康。有時他們要作一些困難的決定,例如︰應否為沙士病者插喉?口罩用光了怎麼辦?在這個醫患關係模式中,治療病人需要評估以平衡利害。此評估的大前提是要謹慎,務求可實行最佳的行動。
要實踐美德,要在所有情況下謹慎及有智慧地行動,的確要花不少時間、功夫去習慣。正如哲學家尤瑟夫‧皮柏(Josef Pieper)所說︰「謹慎的決定,及預測的直覺,無論如何都能憑幾個方面得到實質的保障︰憑以往的人生經驗;憑本能的警覺及健朗的評價;憑一個人真正目標的道路永不破滅這大膽而渺小的希望;憑正直的意志及最終目的;憑神直接或間接指引的恩賜。」
十年過去,沙士一疫使我們從經驗中學習;也讓我們在未來能夠更有智慧,更謹慎。


譚傑志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