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幾年前在一個羅馬市郊的交通意外現場的情景。那輛汽車看來失控撞上了一棵樹。車子的前端完全陷了進去而且正在冒著黑煙。警察尚未到達,當時身上穿著神父服裝的我走下車去看看能否幫忙。其中一名乘客是一位中年婦人,她的面上有多處擦傷,傷口仍在淌著血,由一名青年男子扶著。這男子看來亦經歷了震盪但沒有受傷。他們見我走近,仍未來得及問能否幫忙,便揮手示意我離開。我一向知道意大利人是一個迷信的民族,他們在這種情況下認為神父是惡運的象徵。事實上,他們出名忌諱紫色和只會在彌留最後一刻才召喚神父。由於意識到他們當時沒有生命危險,我離開現場,但心中有一點點悲傷。
這事件讓我意識到現今的社會,當面對死亡的神秘感時已變得那麼世俗。這其實已經在影響著西方文化,我們可以從一些被提倡安樂死的人所推進了的領域看到。
真的,直到不久之前,宗教傳統地在醫學道德上一直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這是無可避免的,因為民眾要為痛苦、患病、死亡及永生的意義找尋答案。不過,隨著啟蒙時代的到來出現了一度深遠的轉移。當世俗主義被發展,死亡的意義便經歷了顯注的改變。
從紮根於聖經的信仰願景找尋面對死亡及痛苦的超性意義,作為永恆生命及面見天主的前奏,轉移到現世視死亡為需要迴避或要克服的可怕的未知數、若不能控制或拖延死亡便要讓它以最快及無痛的方法過渡的觀念。這兩種是時下對死亡非常對立的想法。
有宗敎信仰的人明白死亡是神創造及救贖計劃的一部份。信徒們受到鼓勵以準備死亡及接受痛苦作為煉淨及聖化靈魂的方法。對基督徒來說,痛苦被提昇:它絕對不是無目的和孤獨的,而是參與基督所受的苦難的方法。這是充分地在剛剛被列品為真福的教宗保祿二世晚年所見證。
受苦不應懼怕而是要擁抱,同時,自殺是違背於接受天主的計劃,所以應要避免。生命被認為是基本的善,需要以一切能力去保存,因為尊嚴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死亡,如聖方濟稱之,成為我們的“姊妹”,需要我們去默想而不是去理解的。在其中,信仰的真理被突顯:一個有限的受造物、生命的禮物、從永死的救贖、及與天主永遠在一起的永恆不朽的生命。
另一方面,俗世的觀念視受苦和死亡為無意義的,是要迴避的、切勿去想及盡量推遲的事。當受折磨和痛苦是不可忍受時,渴望爽快的死去。這想法倡導了自決權及自我決定去結束自己的生命,操控時間、方法及環境。在此刻,生命的質素成為量度是否值得和活得有“尊嚴”的指標。因此,生命被構思成物質性的,缺乏了任何超性的成分。
但是,這種俗世的好死觀念是極度孤寂的及最終不合乎人性的。當它以幹掉受苦者來除去痛苦時,強調的不外是不能忍受的痛苦及病人自主或有“尊嚴的死亡”的權利。此風氣去到極端時,「好死」(good death)可能是指殺死那些不再能夠獨立自主或甚至是在功利主義的程式下被評為對受苦無意識的人。
不幸地,正如我在上述那短暫的情景可見到,在今天很多信徒已受了這種世俗死亡的觀念影響。在我們這麻木了的社會,止痛藥有龐大的銷量,而且正在藉著醫學科技去找尋長生不死的方法。
在這復活期的開始,我們需要審查一下自己的內心。我們能夠有信心地跟隨聖保祿說:『死亡﹗你的刺在哪裡﹖死亡﹗你的勝利在哪裡﹖』嗎﹖如果我們不能像教會早期的殉道者一樣,為我們對來世的生命的信仰作証,那麼便難怪安樂死的擁護者在宣傳他們的理念上取得成功。
真福若望保祿二世,請為我們祈禱﹗
Fr. Joseph Tham 譚傑志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