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

「龐貝氏症」酵素替代療法是否特殊醫療程序?

一對患上「龐貝氏症」的兄弟在去年底獲醫管局批准,每年約500萬元資助二人,以酵素替代療法,防止器官繼續衰退。同樣地,有另一位病人亦在兩年前,獲當局批准每年約400萬元,以資助他進行同類治療,防止健康繼續惡化。雖然香港的公共醫療系統,現在還可以負擔這般昂貴的醫療程序,但如果病例增加,始終會有吃不消一天。如果對於昂貴的醫療程序附加一些限制,便可以造成無錢不能醫病的情況。這似乎並不是十分合理。

但是詳細思考一下,便發現醫病始終是不可不設限制的。在現今的香港,缺乏數千元而不能治病,是一點也不合理;但如果欠缺的醫療費用是數百萬又如何?如果要數十億元才能治病,政府是絕對有責任基於公平分配資源理由,而拒絕資助如此昂貴的醫療程序。其實沈重的代價是可以影響醫療程序是否合理,而金錢代價只是總代價的一部份。病人和家屬在醫病時可能要承受的痛苦,精神上和靈性上的打擊,也要納入考慮範圍內。另一方面,醫療程序的效益亦需要受到評估,才能作出一個全面的決定。良好效益和合理的付出,令病人有倫理責任去接受醫療程序。但如果醫療成效為疑並需要付出沈重代價,病人是絕對無任何責任去接受這些醫療程序。前者便是「普通」或「相稱」的醫療程序,後者便是「特殊」或「不相稱」的醫療程序。其實「普通」和「特殊」的醫療程序是很容易被人誤會的。倫理上<ordinary>一字並不作「普通」解,而作「應該」或「常規」解;因此醫療程序應分為「常規」和「非常規」兩類。


究竟「龐貝氏症」酵素替代療法是否「特殊」或「不相稱」的醫療程序?以療法昂貴的價錢,它是可以列為「特殊」醫療程序;況且醫療成效並不是一定理想。基於上述理由,「龐貝氏症」酵素替代療法便是一種「非常規」的醫療程序 (extra-ordinary means)


歐陽嘉傑醫生 (教區生命倫理小組主席)

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人工生殖科技對人類生命尊嚴的威脅

「試管嬰兒之父」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及某香港大亨買卵借肚產子,令人工生殖科技受到香港人的關注。但很多教友也未能明白到為何教會反對人工生殖科技。

教會知道人工生殖科技會對人類生命尊嚴帶來重大的衝擊 - 各種不同的人工生殖技術,看似在為生命服務,往往也確實懷著這樣的心意,實際上卻是敞開大門,讓違反生命的新威脅得以長驅直入。生殖科技亦存有相當的失敗率;其中受精後的胚胎也常常因發育失敗而死亡。因此,為了增加懷孕的成功率,醫護人常會製造多過在子宮內著床所需要的胚胎,而所謂的「多餘的胚胎」就會遭毀損,或用於研究之途,使人類生命淪為「生物材料」,任人隨意處置。(「生命的福音」通諭,第十四條。)

這些科技不單對胚胎的生命尊嚴構成威脅,也影響了全人類的生命尊嚴。它貶低其所製造的兒童的價值,把他們的地位由婚姻中寶貴的恩典,淪落為婚姻生活所追求的其中一個目標。這些追求品當然要十全十美,否則便不能接受。因此人工生殖科技往往配合了植入前基因診斷,令懷孕產出來的嬰孩,不會患有嚴重病症。但是這是把人類生存的權利,附加上健康狀況的條件,是有違世界人權宣言第三條的。此外植入前基因診斷亦有與組織分型結合使用,令新生命可以為其病重兄姊,提供幹細胞移植的能力,使他生命的價值貶低到奴隸也不如。

基於人工生殖科技會對人類生命尊嚴的重大衝擊,教會是反對人工生殖科技。


歐陽嘉傑醫生 (教區生命倫理小組主席)

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生命倫理的去向

2010年即將告終,敎區生命倫理小組誠意地邀請我開發這「博客」來迎接新的一年。

自「生命倫理」這名詞在1971年被美國首先引用,今年已是生命倫理發展的40週年。我想藉此機會看看這學科的由來及所向何處。

說來也奇怪,生命倫理從兩股對立的趨勢開始–其一是宗教,另一是世俗。起初,宗教的聲音很強而很多學者是神學家及宗教學家。但是,很快這些聲音被哲學及法律的觀點蓋過,因為當醫學及科學的發現在這領域迅速出現時,它們看起來比神學觀點更中立及不偏頗。

今天在很多的辯論中常見到世俗的生命倫理佔優勢。兩個月前,我參加了在 Princeton大學舉行的一場對墮胎的辯論。值得關注的是有些講者對墮胎的開放程度甚至可以推至產後,即是,當嬰兒或他的父母受痛苦時,我們應該容許將嬰兒殺死。(參看http://uchv.princeton.edu/Life_Choice/)

這裡可以看到生命倫理已經變得頗世俗化,與基督徒的人類生命的神聖性信念對立。不過,有一件有趣的事值得一提。與我一起列席的有三位講者,他們大聲疾呼地呼籲使用各種避孕工具及避孕套去防止墮胎。與其跟他們的論據對衡,我講述天主教的性及生育理念是怎樣的美,與及性開放及自由文化給現代青年人帶來的痛苦。最終人是要倚靠自己作出正確自由的選擇,激發自己以更高尚的情操去尋找人類生命中的真、善、美。

科技時代給予我們更大的力量去操縱自然,我們亦處於即將改變自己之際。最近的新聞有香港大亨在沒有母親的環境下,用生殖科技使三名男嬰同時出生。這是一個基本的例子,科技怎樣被人類利用去改變對性、生殖、家庭關係及最終人性的觀念。

今天,生命倫理正處於科學、醫學、法律、倫理及宗教的十字路口。我希望這個新「博客」將會成為討論這些影響著我們及我們後代的重要議題的平台。

譚傑志神父 LC,MD,PhD

(作者簡介:
譚傑志神父出生在香港,十五歲時移民到加拿大,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當上家庭醫生一段時間後,得到聖召,加入了基督軍團修會(Legionaries of Christ)2004年晉鐸。譚神父意大利羅馬宗座宗徒之后大學修讀哲學和神學學士,並完成生命倫理的進修。現任羅馬宗座宗徒之后大學生命倫理科教授,也是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的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