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治療不育的另一選擇


在天主教教會芸芸的訓導中,如果反對人工避孕的訓導是最受人誤解的;那麼反對人工生殖科技去治療不育的立場,亦可能是第二受人誤解的。其實兩者也只不過是同一塊銅錢的兩面;反對其一也必反對另一。除了領養外,不育的夫婦其實有甚麼的選擇?有沒有教會可以接受的醫治不育的方法?

教會的訓導指出那些尊重人類和婚姻的尊嚴、幫助夫婦提高性行為後受孕率的人工生殖科技是可以接受的。(參考信理部「人類尊嚴」訓示(Dignitas Personae),第十二條。)其實人工生殖科技(例如試管嬰兒)之中,大多數都不乎合上述的原則,因此是不可以接受的。但有些利用自然家庭計劃原則的方法,正可以配合那些原則,因此可以給不育的教友多一個選擇。

其中一種治療方法名為自然生殖技術(Natural Procreation Technology),採用了克賴頓模式生殖照護系統(Creighton Model Fertility Care System),來提高不育夫婦懷孕的機會。一般醫生(包括天主教醫生在內)都對於這些方法一知半解,亦由於各種人工生殖科技在現代社會被受推崇,很多人都對自然生殖技術半信半疑。

自然生殖技術利用了女方對自己身體每月變化的觀察和紀錄,找出阻礙受孕的因素,針對不育夫婦的健康問題,再治療病症或改善健康,從而增加他們懷孕的機會。其實有許多「不育」的夫婦,只不過是由於某些健康大小問題,引致較難生育。一般醫生都會嘗試用簡單的方法,如用體溫紀錄幫助他們找出最佳性交的日子,去提高受孕率。但如果這些方法未能成孕,很多醫生都推薦「不育」的夫婦,去進行試管嬰兒等人工生殖科技。但如果女方有健康問題,不但會阻礙受孕,而且會影響她懷孕的過程,即使她用試管嬰兒科技受了孕,也不保證可以順利產下嬰兒。其實也有個案,在試管嬰兒失敗後,用自然生殖技術,成功產下嬰兒。

近年來自然家庭計劃逐漸引起大眾的興趣,尤其是用它來提高受孕的機會。天主教醫生協會亦於上月初,舉行了講座,介紹克賴頓模式生殖照護系統,有二十多位人士參加。他們亦會於六十週年大會時,舉行關於自然生殖技術的研討會,希望能日後在本港引入克賴頓模式生殖照護系統,給不育的教友多一個選擇。


歐陽嘉傑醫生

新福傳的救援


宗座醫護人員委員會在十一月十五至十七日於梵蒂岡舉辦了第二十七屆國際會議,主題為「醫院,福傳的工具︰人類與聖神的使命。」我與正在羅馬攻讀道德神學的呂志文神父也參與了這次會議。

是次會議集中討論了天主教醫院在歷史、道德及人性化角度上的使命,以及慈善機構的執事與精神。宗座委員會主席,大主教齊格蒙特,說明耶穌的福傳訊息的核心在於教導和治癒病人,而醫療機構,特別是天主教醫院,正正是這一種福傳萌芽的特別場所。在這個信德年裡,我們要在醫護人員身上,看見慈善的撒瑪黎雅人。

事實上,醫院是天主教的產物。在羅馬時代,地下教會的基督徒開始了照顧傷者的工作,例如照顧一些士兵和角鬥士。當基督教開始合法化,他們便開始開辦「旅館」,即給陌生人和旅客居住的地方,藉此擴展照顧病人的服務。他們也在一些為貧病及朝聖者而設的修院中,延續了這個傳統。在中世紀時期,教宗利增爵三世開辦了第一所與現代醫院近似的「醫院」,這也成為了全球醫院的楷模。同一時期,意大利也開辦了第一所醫學院。那時的醫院是由宗教團體經營的,而他們遵循一個特別的規條︰病人是君王,為其服務的是僕人!那個時期,大部份的醫療工作都是由神職人員、修士和信徒負責。他們主要不是用科技治病,而是用精神和牧靈的治病方法。如我們所見,這治療方式已隨著時代改變。

宗座新福傳促進委員會主席,大主教費斯切拉,述說教會醫院的任務,是在現世把基督的臨在帶給世人。他強調新福傳並不是新事物,卻是從教會的初期已經出現。藉著與基督關係的更新,我們就可成為基督復活的見證人。撇開世俗化的影響,醫療設施是新福傳的萌發地。因為,以愛心與關懷去捍衛人的尊嚴,往往是自戀和功利主義的解藥。

再者,患病的時刻,可以讓一個人走出人性的軟弱,也可以令一個人明白俗世上並沒有長生不老,並思考人生的意義。「因為我幾時軟弱,正是我有能力的時候。」這聖經金句,絕對可令人暸解和接受到自己的軟弱和病苦。病人此時需要的不只是高科技的儀器,還有他人的關愛同情。醫院正正讓人經驗其人性精神的強與弱。它証明了人的人性化和共融可以令人克服孤獨、自卑和自我封閉。病床也是一個對抗對修和、病人傅油、甚至是領洗恐懼的好地方。由此可見,醫院絕對可成為人性的殿宇,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橋樑。

會議中也有不少人提及現時教會醫院所面對的挑戰。儘管現代的醫院是中古時代醫院的延續,藥劑學已成為一種需要專業管理的學問。隨著時間的經過,官僚式的醫院管理手法與中古時代的醫院管理手法,形成了強大的對比。這意味著傳統教會醫院將會沒法經營,只好選擇和其他醫院合併,或是接受政府的資助,以求繼續經營。如此下去,醫院的本質就會與天主教教理中「扶助貧弱病苦」的理念有所衝突。這種情況是因科技和醫學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甚至取代了人性和精神上的關心。再說,醫院的醫療技術、規模和治癒比率已成為醫院優劣的準則,至於對病人的身心關懷則成了次要。加上從事醫院牧靈工作的神職人員、信徒漸漸減少,令醫院的宗教色彩淡化。

有些人則提出了作為天主教徒,應用什麼態度對待這些事件。他們認為,現在的醫療和牧靈工作者需要在生物倫理和哲學等方面多加培訓,他們亦應明白工作的重點在於美德,不在利潤。天主教的社會教育,以團結的美德與重要性為主,去建構公正的社會秩序,以解決社會上弱勢社群所需。教會醫院也應該明白教理並不是他們的絆腳石,而正正是他們醫療工作需要的元素。

這需要強大的管理手法。這種管理方式意味著醫院需要在一些賺不了錢的醫療項目上投資。醫院需要明白這個原理,然後審慎、公正的作出決定。

我們亦需要將以人為本的醫療服務,以新的形象帶到人前。完整的醫療服務,包括不可或缺的精神治療,這才算是真正的照顧到病人的各種需要。善終服務正正是個成功例子。

大主教費斯切拉提醒我們,新福傳需要我們彰顯基督的容貌,而醫院這治療病人身心靈的地方,給我們實踐這事的黃金機會。這樣,醫院就可以成為病人們體驗基督奧蹟的地方。所以,我們都被召選,要向待援的病人,伸出福傳的援手。

譚傑志神父

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婚委會發起的「捍衛婚姻!維護家庭!」聲明


教區婚姻興家庭牧民委員會(婚委會)最近發起了聯署運動,邀請全港各界人士簽署一份「捍衛婚姻!維護家庭!」聲明。內容表達了聯署人士對婚姻興家庭核心價值的關注,肯定了婚姻為一男一女彼此相愛、互託終身和生兒育女的制度,並呼籲政府及民間團體和組織,一起營造可以令婚姻和家庭在本港有健全發展的條件。

其實在美國和英國的基督徒團體,先後於二零零九年和二零一零年發起了類似的聯署運動,發表了「曼克頓聲明」(Manhattan Declaration: A Call of Christian Conscience)和「西敏聲明」(Westminster 2010: Declaration of Christian Conscience). 後者是根據前者配合英國社會情況改編而成。兩篇聲明都向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等全體基督徒發出,邀請他們支持捍衛三項核心價值:人類生命的神聖,婚姻為一男一女終身的結合以及宗教和良知的自由。至今「曼克頓聲明」已被五十三萬八千多人簽署,而「西敏聲明」則獲得七萬六百多人支持。

婚委會的聲明較英、美兩國的聲明更為狹窄,又沒有正式邀請基督教、東正教等其他基督徒參與,而內容亦只限於婚姻興家庭的核心價值,並未提及人類生命的神聖與尊嚴或宗教和良知自由。然而此聲明已是一個好的起步;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有一篇屬於香港人自己的婚姻、家庭、人類生命和良知的聲明,並邀請本港所有基督徒來參與。

歐陽嘉傑醫生